近日,沈阳市安宁医院联合中国邮政法库依牛堡子支局开展线上健康大讲堂活动,邀请五疗区主治中医师苗慧为大家带来中医健康知识讲座。
苗医师说,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是指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复发。"治未病"思想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写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形象的描述出"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治未病"思想都极其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关注进一步提升。
目前很多的医院都开设了中医"治未病"中心,那么中医"治未病"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对养生又有何指导意义呢?
未病先防
在疾病发生前,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云:"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强调防重于治的重要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故人的作息规律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特点来调整自身的作息。如《皇帝内经》中所记载:"春三月…夜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充分调养脏腑气血功能;注意气候变化,避免脏腑功能受到六淫邪气的不利影响,减少疾病的发生。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人们还应注意日常活动及情志与养生的紧密关系。《皇帝内经》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起居有常,指日常生活要有良好规律,饮食有节指饮食有节制,既不能忍饥挨饿,也不能暴饮暴食。情志的调节亦是养生的关键。情志失调既是疾病的诱发因素,又是一种直接的治病因素,能直接影响脏腑气机,而伤及五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既病防变
80%的人都看过的文章
